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THE ECONOMIST】鹿茸上的兩難





年少良好的外表已經被政務在臉上刻劃下許多的痕跡,良好的英文對談卻放棄的繁體中文的尊嚴。不厭其煩的回答問題如同疲勞轟炸,因為其內容就如同過去的每一次。然而,他的任期即將邁入第六年,馬英九先生的頭髮仍然濃密烏亮如同每一位中國政治局的官員們,而且在台北總統府內的發言,他也如同每一位北京的領導人一般,不願意承認自己在策略上的根本錯誤。




馬可能是從他對孫中山的認識中獲得靈感,孫不但是國民黨的建黨人,而且在1912年,也是創立現在台灣政府所擁有的Republic Of China的名稱的初始人。孫中山不但是被國民黨認為是國家英雄,在跨越海峽的另一端的共產黨也是如此。馬在此同時也希望能宴請海峽兩岸的執政者--在他的觀點是以一個負起歷史和解責任的領導者。但是以現在來說,台灣與大陸的和解仍有一段距離。

而馬,曾經是國民黨人氣最高的政治人物,如今卻被對手引用去年秋天支持度意見調查的結果,戲稱他" 9%總統 "

增進兩岸關係一直是他施政的核心目標,經過緊張的八年民進黨執政,使得政策偏向宣示正式的獨立出大陸。馬誇耀著與中國簽訂的21條協議,他抽出幾項兩岸快速經濟整合的數據:大陸遊客訪台人數10倍成長,在2013年達到285萬人次;兩岸直航,從零到每日118班航班,包含香港的雙向貿易,金額一年上看160億。

中國大陸想要重新收納台灣的政策很直白,正當島國經濟與大陸經濟的貿易交織在一起,中國覺得,抗拒統一的狀況就會沒落。接著台灣就會如同雖然還擁有自己軍隊的香港一樣,自動成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如此不費一顆飛彈或是增加軍武支出,台灣就會回到祖國大陸的懷抱,但馬看到兩岸和解是抵禦中國大陸的第一線,因為中國單方面以非和平的方式來改變現狀將會讓台灣付出極為沉重的代價。台灣的政治人物常被侷限在統一或獨立的爭論上,但實際上的問題其實是如何保持現狀。

與中國和解的下一步將會是兩方領導人的會面,二月在南京,過去曾經是國民黨政府統治中國時的首都,大陸與台灣的官員舉辦了自1949年以來第一次的正式會面。馬希望能和中國大陸主席,習近平,在11月北京所舉辦的亞太經合會(APEC)中會面。為了能夠囊括香港與台灣,APEC的會員並不是以國家為單位,而是以"經濟體"為主,所以習與馬的會面將會是以經濟領導人的前提下會面,避免在協議上碰觸到難以處理的兩岸關係。

因為中國視台灣為國內的一部分,中國非常認真的對待,而馬認為在這樣的狀況下會面是不會超出兩岸共識的範圍

這樣的背景解釋了反對兩岸服務貿易的抗爭活動,並非只是讓馬感到憂心的本地難題。學生佔領國會所訴諸的非政治意圖,以及許多學生和民進黨人士所提出有關貿易協議的可疑之處,但他們都被困在對馬英九的誤信與和中國大陸經濟整合的脈絡當中。

台灣人當中所存在的分裂,已經在這座島嶼上經歷好幾個世代。外省人,像是馬,跟隨國民黨在1940年代的國共內戰失敗下,舉家遷移至台灣。有鑑於馬在一次發言中將中藥材的鹿茸認為是動物耳中的毛,抗議者形容不是中國的走狗,就是愚蠢與不合時宜的。

馬說公共輿論支持"馬習會",然而,民進黨的吳釗燮(唯一非國民黨籍的駐美代表),聲稱這樣的會面反而會傷害到國民黨在下一次2016年的總統大選,除此之外,他說,馬只是想要留下自己的歷史定位。民進黨提出選舉的警訊不只是因為中國而已,還有美國,因為這危險的決定也有可能引發這兩個超級大國的戰火。中國越是強壯,台灣的安全就越是要依靠台美協議,雖然美國政治上在1949年承認北京政權,但是美國議會之後也通過法律幫助台灣保衛自己。


所有政治生涯的終結

馬說台灣與美國的關係至少是自1979年以來最好的狀況,大家對此都抱持疑慮。在美國中樞對亞洲的所有談話中,鮮少有提到對台灣的承諾。許多台灣人注意的在看John Mearsheimer在名為"國家利益"的政論雜誌上所提議的"有合理的機會美國的政策決策者最終會決議放棄台灣讓中國來強制統一,以作為一個不錯的策略考量",對有些人來說,拋棄只是即將到來的事實,而統一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沒有人在策略上、民主上、政治上與我們站在同一邊,我們能依靠的只有中國的善意。」一篇台北辯論的學者指出。

馬試著在失敗主義與民進黨想要正式與挑戰中國的冒險主義間掌舵航行在這敏感的中立區域,但他看起來已經疲於努力,而台灣的人民則是疲於這樣的總統。他們的獨斷與和民進黨互相殘殺的鬥爭可預見他們必會在2016年推出新的總統候選人。如果馬希望留下促進兩岸關係穩固,以及身為一個海峽兩岸與世界所承認的歷史和平推動者,結果將會是讓他失望的。


作者:BANYAN

文章來源:經濟學人雜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